智库观点 | 吴松泉:“卷”的底线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发布时间:2024-07-17

近期,内卷成了行业热词不但卷价格、卷技术、卷服务、卷体验,还卷成本、卷舆论、卷渠道、卷员工……。有行业组织领导曾说过,整个汽车行业笼罩在焦虑和卷的氛围里

近日,与多位专家讨论,大家对无底线的内卷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和恶性竞争,行业利润大幅下降和很多骨干企业亏损,偷工减料,压迫压榨供应商经销商,各种扩大其词和互黑等等导致行业发展失序和生态恶化,深感忧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有行业老领导近日指出要解决这个社会级的现象,还是要把产业置于法制化的环境之下,依法行事不问东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笔者认为,汽车行业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卷价格、卷技术、卷服务等各种卷本来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竞争行为,但是卷也应该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序。只有依法良性竞争的卷、合法合规健康的卷,才有利于良币驱逐劣币和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笔者将部分法律的相关条文摘录如下,限于精力和时间,仅摘录了部分法律(不含国务院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条文。由于笔者不是法律专业人士,肯定有遗漏和不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摘录的法律包括:《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民法典》《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注释】根据最高法的解释,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共秩序,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基本秩序和根本理念,是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相关的基础性原则、价值和秩序。善良风俗,是指基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习俗,也可称为社会公共道德,是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可、遵循的道德准则。

一、关于价格竞争

价格法第七条

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价格法第八条:

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

价格法第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

《价格法》第四十条:

经营者有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有关法律对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的处罚及处罚机关另有规定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有本法第十四条第()项、第()项所列行为,属于是全国性的,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属于是省及省以下区域性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

二、关于竞争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经营者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实施前款所列违法行为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实施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仍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六条:

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监督检查部门举报,监督检查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受理举报的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并为举报人保密。对实名举报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

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前款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反垄断法》第二十三条: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他因素。

《反垄断法》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关于商业合同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民法典》第五百零一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或者其他应当保密的信息,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或者信息,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民法典》第577-579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报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钱债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支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3)13号,2023.12.05实施)第十七条:

合同虽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合同无效:

()合同影响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国家安全的;

()合同影响社会稳定、公平竞争秩序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违背社会公共秩序的;

()合同背离社会公德、家庭伦理或者有损人格尊严等违背善良风俗的。

人民法院在认定合同是否违背公序良俗时,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主观动机和交易目的、政府部门的监管强度、一定期限内当事人从事类似交易的频次、行为的社会后果等因素,并在裁判文书中充分说理。当事人确因生活需要进行交易,未给社会公共秩序造成重大影响,且不影响国家安全,也不违背善良风俗的,人民法院不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关于广告宣传

《广告法》第九条:

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使用或者变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国徽,军旗、军歌、军徽;()使用或者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或者形象;()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泄露国家秘密;()妨碍社会安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泄露个人隐私;()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妨碍环境、自然资源或者文化遗产保护;(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

《广告法》第十三条:

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

《广告法》第二十八条:

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广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虚假广告:()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或者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

五、关于产品质量

《民法典》第1202-1203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民法典》第1205-1207条:

因产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扩大的,对扩大的损害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据前款规定采取召回措施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负担被侵权人因此支出的必要费用。

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或者没有依据前条规定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

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条:

售出的产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造成损失的,销售者应当赔偿损失:

()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

()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的;

()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销售者依照前款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赔偿损失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产品的其他销售者(以下简称供货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

销售者未按照第一款规定给予修理、更换、退货或者赔偿损失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生产者之间,销售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承揽合同有不同约定的,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

()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六、关于劳动用工

《劳动法》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劳动法》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劳动法》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劳动法》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劳动法》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劳动法》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劳动法》第八十九条:

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法》第九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劳动法》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关于销售服务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

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且存在该瑕疵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除外。

经营者以广告、产品说明、实物样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状况的,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与表明的质量状况相符。

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

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消费者定作的;

()鲜活易腐的;

()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交付的报纸、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

()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

()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

()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的;

()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

经营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

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电子商务法》第十九条

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

《电子商务法》第二十一条

电子商务经营者按照约定向消费者收取押金的,应当明示押金退还的方式、程序,不得对押金退还设置不合理条件。消费者申请退还押金,符合押金退还条件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及时退还。